力促能源裝備產業綠色發展,工信部日前明確三大著力點,其中首次點名大力發展智能電網和特高壓。
3月26日,工信部副部長蘇波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主辦的“2011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表示,要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產業以及能源裝備制造的相關支撐技術和裝備,加快促進能源裝備的綠色低碳發展。他特別指出,實現能源裝備綠色發展,一是要大力發展高效潔凈燃煤發電裝備;二是發展先進輸電技術裝備,大力發展特高壓;三是發展智能電網。
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工信部高官首次在公開場合就大力發展智能電網和特高壓做出表態。
在大力發展新能源裝備產業方面,蘇波表示,當前最為重要的是要加快發展技術先進、清潔安全、經濟合理的新能源裝備,如: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太陽能電池及熱利用裝備,以及兆瓦級太陽能電站逆變、控制系統;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兆瓦級風電機組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的設計制造技術。
提及核電發展時,蘇波指出,應以先進核電項目帶動核電裝備和服務業發展,加快實現大型鍛件、壓力容器、DCS控制系統、核電泵閥等關鍵設備的自主制造。
而在加快促進能源裝備的綠色低碳發展方面,蘇波認為,一是要大力發展高效潔凈燃煤發電裝備。二是發展先進輸電技術裝備。“大力發展特高壓等大容量、高效率先進輸電技術裝備,降低大規模、跨區域送電的線路損耗。”三是發展智能電網。智能電網可以有效地兼容風能、太陽能等間歇式新能源,能夠加強電力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銜接,提高輸配電效率。
蘇波強調,要加強智能電網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大功率儲能、柔性輸電等智能電網關鍵設備的研制。同時,還要大力發展其他新型能源裝備,如,先進的天然氣長輸管道站場關鍵技術設備、新型油氣勘探開采裝備、煤炭及其他非煤能源綜合利用裝備。
此外,還要大力發展能源裝備制造的相關支撐技術和裝備。蘇波表示,以太陽能光伏為例,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已居世界首位,但絲網印刷機、高溫燒結爐等關鍵設備仍主要依靠進口,大大增加了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的投資和生產成本。這就迫切需要加快能源裝備制造的基礎裝備研發和產業化力度,切實提高產業自主發展能力。(上海證券報)
“今年以來,浙江、江蘇、重慶等地缺電局面再次出現,東、中部地區環境保護壓力繼續加大,進一步凸顯了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的緊迫性。”中電聯理事長、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如是表示。
在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6日主辦的“2011年經濟形勢與電力發展分析預測會”上,部分區域出現的缺電現象引發熱議。據中電聯一位專家介紹,以往都是迎峰度夏時出狀況,現在缺電狀況已經提前出現。“原因不再是缺煤,而是新增裝機難以滿足新增用電需求。”
比如,浙江缺電,一般都會發生在夏季最熱的七八月份或者冬季的1月份左右。時下正值陽春三月,浙江卻缺電了。浙江省電力公司日前表示,多臺發電機組因為故障和檢修需要停機,出現140-190萬千瓦的用電缺口。
江蘇電力公司日前也表示,今夏全省用電負荷峰值預計將達7300萬千瓦,全省今夏供電形勢仍然趨緊,夏季最高用電負荷缺口將超過1000萬千瓦。
本報記者從國家能源局了解到,國家已經明確,在“十二五”期間,一方面,嚴格控制東部等地區新增火電項目,在大中城市及其附近地區不再布局建設新的燃煤電站,所需電力統統通過西部輸電解決,也可改善日益惡化的空氣質量。另一方面,繼續推進“西電東送”和“北電南送”,建設超高壓和特高壓輸電線路。
也就是說,一方面控制東部火電,另一方面在西部將煤、水和新能源就地轉化發電然后通過電網輸送到東部,實現能源“空中走”。
這本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戰略。然而,由于戰略執行上的不匹配,導致問題出現。一方面東部火電項目得到控制,而另一方面,特高壓輸電線路卻核準的比較遲緩。
從今年前兩個月情況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態勢總體向好,全社會用電量達到702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3%。中電聯預計今年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4.6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左右,全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但區域性、時段性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仍然存在。
劉振亞認為,分地區看,華中、南方地區供需基本平衡,西北、東北地區略有富余,華北、華東地區供應總體偏緊。
“‘十二五’期間,我國能源供需矛盾將更加突出。越快推進特高壓發展、越早建成特高壓電網,電網優化配置能源資源的能力和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發揮。”劉振亞說。